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锚定“十四五”目标任务的攻坚突破之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局将紧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这条主线,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锚定争先进位目标,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支持做好“六稳”“六保”任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奋力推动财政改革发展各领域攻坚突破,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贡献财政力量。
一、加强统筹协调,努力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在收入组织方面:围绕全年既定目标,加强与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密切跟踪收入组织进展情况。在落实好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的前提下,全力以赴、依法依规做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不断优化收入结构,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即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244.7亿元,增长15%。在支出管理方面:坚持厉行节约,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切实保障。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财政资金支付进度,确保资金精准、规范、安全、高效落实到位。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源头控制、执行约束、绩效管理,促进节支增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更好地节用裕民,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落实分级负责制,坚持将“三保”支出作为预算支出重点。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二、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重大项目财力保障。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自立自强、“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港产城一体化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政策资金,聚力支持港口、班列等“一带一路”强支点项目建设。继续争取资金支持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提升枢纽通道物流服务能力。用足用好班列补贴资金和爬坡奖励政策,稳固提升中欧班列良好发展态势。支持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强化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配套支持和科技型孵化器主体培育。制定出台市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扩大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不断优化财政科研经费支持方式。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支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行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分类推进企业“智改数转”。落实我市《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兜底保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兜牢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加大基层财政运行监测力度,统筹做好区级库款调度保障,确保基层“三保”不出任何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社保补贴、创业贷款、税费减免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落实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民生工作。
四、守牢风险底线,全力以赴防范债务风险。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健全债务管理体系。二是细化做实化债举措。三是做好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管理。
五、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财政工作政治属性,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多渠道加强财政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深入推进财政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能力素质。深化落实“三项机制”,旗帜鲜明鼓励财政干部担当作为、创新实干。加强财政系统内控制度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坚持理财为民理念,加强财政系统作风建设,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持续优化财政部门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