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点发力,提质增量,促进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按照收入预期目标,加强与税务、人行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合理组织收入。巩固石化、新医药、新材料产业领先优势,推动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基础税源,壮大优质税源。切实将招商引资质效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转变为财政收入,不断培育新增税源。在落实好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增收,力争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加强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要市场主体监测分析,健全多部门、多层次协同治税,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二、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统筹资源保障支出强度。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抓好各领域资产盘活工作,确保2024年一季度盘活工作初步见效,上半年实现300亿元以上资产转换目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主动对接国家、省政策,收集编排、整理包装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生态环保及民生保障等项目,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强化“三本预算”统筹衔接,健全上级资金与本级资金、财政拨款收入和非财政拨款收入、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的统筹机制。推进单位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工作,各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管理,确保收支“进笼子、见底数”。
三、适度加力,突出重点,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运行好转势头。综合运用减税降费、政府投资基金、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配套支持和科技型孵化器主体培育,推动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中科院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推动石化、新材料、新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发挥新增债券资金投资带动作用,支持港产城、“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把好项目收益和融资平衡关。全面落实好增发国债资金管理办法,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施跟踪,加强全流程监控。
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和扩容下沉。加大教育投入,支持凌州路小学等建设,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监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完善农民增收举措,支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8%以上。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五、系统谋划,改革创新,持续提升财政改革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吸收上级及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研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提高预算编制精准性、提升资金使用高效性。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功能拓展至更多模块,促进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一张网”协同,强化大数据应用支撑。推动政府性基金管理转型,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切实履行好政府出资人职责,规范政府出资预算管理。研究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分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区财政关系。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管理,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反向推动零基预算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