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连云港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巩固增效”年度工作主题,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矢志不移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政策效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狠抓财源建设,收入“量增质稳”,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财力根基。突出强链延链补链,支持深度对接全省先进制造业“1650”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51010”集群,聚焦石化、新医药、新材料等3个优势地标产业和10条重点产业链,落实海洋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巩固拓展传统优势财源,积极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新赛道领域财源,持续提升财政“造血”能力。加大财源企业调研走访力度,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科学开展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完善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模式,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9.1亿元,居全省第13位,增长6.9%,居全省第1位;税收占比71.2%,居全省第8位;税收收入113.2亿元,增长7.2%,居全省首位;非税收入45.86亿元,增长6.2%。
(二)统筹各类资源,支出保障有力,稳固财政收支基本盘。按照“能用尽用、可售可租、能融则融”的原则,采取规范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优化盘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大力盘活国有经营性资产、推动各类国有资源显性化增量化、创新运作特许经营权、盘活农村闲置集体资产等方式,形成“1+7+N”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的模式,牵头推动资产转化价值显性化、最大化、规范化,有效推动资源资产不断向资本资金归集转化。自2023年11月底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盘活资产实现价值转换687.4亿元(含土地出让收入68.6亿元),实现盘活收入145.6亿元(含土地出让收入58.5亿元),新增资产规模128.6亿元,新增融资额度167.6亿元。在资产盘活工作有力加持下,财政支出靠前发力,进度加快。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2.3%。与此同时,坚持不懈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在构建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民生。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中学习《江苏省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的实施意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市政府系统蔚然成风。进一步压减各项开支,对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项目视财力状况进行压减,在土地出让金中安排的项目按20%比例压减,对市级层面重点培训、市直有关单位常规类培训分别按30%、50%比例压减,对市级信息化项目运维经费按10%比例压减。
(三)注重精准施策,资金靶向发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组合使用专项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多措并举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支持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北翼策源地为目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预算安排市级科技专项资金7400余万元用于支持市区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新品种奖励等政策兑现工作,推动上海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成果转移连云港分中心共建,支持深海技术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和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把握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要方法论,着力发挥财政政策资金杠杆功能,着力推动在大石化、“三新一高”产业、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崛起更多产业地标、创新名片和专精特新集群,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市各级财政下达重点产业奖励政策兑现医药类项目资金8716万元,推动我市重点产业作为主阵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联合15家责任单位对工业等7个重点领域36项推进任务逐一测算资金需求,论证政策可行性;同时加大财政与金融、产业政策的协同,进一步提振有效需求。及时下达国债资金,加强跟踪监督,按时在一体化系统中完成月报上报工作,促进资金规范使用,防止闲置和挪用。落实财政资金“免申即享”项目清单,积极探索建立适用“免申即享”的资金支付工作,保障“免申即享”兑现过程合规、合法、高效。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7.64亿元,支持连宿高速公路、省中医院连云港医院等重点民生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服务平台,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引导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上半年,市级风险补偿资金池项下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5.39亿元。
(四)用好用足政策,增强补齐短板,推动全市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以支持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强支点为目标,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与配置,聚焦标杆示范,助力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会同交通部门研究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并提出资金承诺相关建议,推动项目加快批复。优化航线财政补助政策,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安排5970.32万元对经审计确认的花果山机场以前年度航线补贴进行清算。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奖补资金实施细则,对奖补范围和标准、管理职责、申报和分配等予以明确,着力提升奖补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筹措上级补助1.6亿元加快推进宿连航道整治工程二期工程连云港段建设,并做好徐圩港区疏港航道整治工程前期推进工作,支持加快打造“水运江苏”连云港样板。下达瀛洲南路改造及南延工程(一期)建设资金4386万元,并建立“资金跟着计划走”的资金下达模式,有效提升市区治堵资金使用效益。配合出台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关政策,拨付购房补贴资金1400万元,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积极实施“城新贷”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城市更新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拟定《连云港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不断加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体系建设力度。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经济薄弱村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下达各级财政资金1.42亿元,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
(五)立足基本民生,稳步加大投入,全力兜牢民生底线。坚持把“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摆在突出位置,合理调度库款资金,保障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投入。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24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2.1 %。严格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足额安排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区补助等资金,推动教育现代化、校安工程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及时调度资金,全力支持师专创建本科院校。统筹各级就业专项资金2.55亿元,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拨付项目资金3530万元,并配合申报1.5亿元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及时做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保障工作。下达中央、省市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9791.28万元,有效夯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民生补助相关标准,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待遇持续提高。争取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4864万元,市区共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0个,惠及居民809户。
(六)树立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持续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继续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树立底线思维,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积极落实全省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部署要求,组织全面摸排地方债务风险情况,认真梳理地方政府法定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等情况,并进一步细化完善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方案,全力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红线。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完善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债务结构,全力化解债务存量,从严把控债务增量,坚决堵住“后门”。组织开展一季度融资平台公司金融债务数据比对工作,强化存量债务识别和标注,最大程度争取存量债务周转接续政策空间。
(七)注重提质增效,严肃财经纪律,着力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坚持促改革与提绩效并行,依法理财实现提质增效。严把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竣工财务决算评审关,累计完成初步设计概算、竣工财务决算评审项目24个,核减1.8亿元,合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制定2024年财政监督计划,共安排财政监督计划37项,覆盖财税法律法规及政策执行、巡察审计整改、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等五个方面,重点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落实“过紧日子”政策执行等情况。深入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试点,对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和项目开展成本绩效分析,推进存量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全覆盖,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优化调整、资金清理整合的依据。率先完成预算管理一体化编制、执行数据回流工作,拓展历史数据整合、对外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利用等功能,为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精准实施财政政策提供数据支撑。认真贯彻《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实施办法》,结合市情拟定我市相关管理办法,推动政府投资基金规范有序运行。按照“标准化考试、内控式管理”的工作模式,成功组织会计专业技术初、高级资格考试。运用预算执行一体化系统,将“三公两费”、中央直达资金、债券资金等重点项目经费纳入动态监控范围,并及时纠错纠偏。上半年审核动态预警信息3647笔,审核退回800笔,退回金额1.53亿元。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协调“预算一体化”系统启用行政单位选购信创产品功能,积极推进创新产品采购。
(八)注重融入日常,坚持抓在经常,不断提升拒腐防变能力。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与“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警示教育、案例解读等形式,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紧扣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推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入脑入心,使财政干部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有效推动财政干部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增强规矩意识。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着力夯实财政收支基本盘。主动担当、迎难而上,聚焦助企纾困、稳经济大盘、增民生福祉、稳基层运行,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增收,确保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12%以上。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和财政收入“含税量”,切实巩固收入质量成果。围绕文旅品牌、公共数据、风光能源、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加强探索创新,推动更多有价值的资产纳入资产盘活工作盘子,促进财政增收、资产增值、资本嬗变。继续把牢预算关口,严控一般性支出,对论坛、展会等活动一律从紧,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做好项目支出、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的统筹取舍,集中财力办大事,一着不让狠抓财政收支平衡工作,切实增强落实重要部署、推进重点工作的财力保障。
(二)加强协同、优化配置,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创新政策实施工具,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加强财政政策供给,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积极进取、多作贡献。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资金配置向产业科技创新聚焦,强化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配套支持和科技型孵化器主体培育,推动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中科院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落实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加强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运用,深入实施中央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政策,落实海洋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争取将更多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的支持范围,支持推动扩大有效需求。加强与发改等部门协同配合,发挥新增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带动效应。用好展会拓市场关键渠道和外经贸提质增效资金,支持稳外资稳外贸。
(三)强化对接、跟踪管理,支持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吃透把准上级政策支持方向,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谋划储备实施一批契合国家政策的好项目,强化跟踪对接,深化资金管理,深入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加强班列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爬坡奖励政策,高质量推进中欧班列发展,促进集装箱运输快速上量和可持续发展,用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上级政策和资金补助,推动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加快建设。运用“城新贷”等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城市更新,进一步撬动金融机构资金投入。支持办好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丝路物博会等,推进会展论坛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8%以上。支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升级,推进绿色蔬菜保供基地、海洋牧场、渔港经济区建设。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四)夯实基础、量力提升,着力做实基本民生的财力保障。加强对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民生兜底保障,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助力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建设。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就业创业。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支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支持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加快发展现代文旅产业。
(五)知微见著、坚守底线,一以贯之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完善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工作调度,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市政府债务管理、地方债务风险防控等工作。密切关注地方债务管理政策动向,做好政策研判衔接。在兜牢基层“三保”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资金向化债倾斜。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盘活存量资源资产,集中财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加大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管控力度,督促各地各级各主体做细做实到期债务应对处置方案,提前落实偿债资金来源,严防到期平台债务偿付风险。
(六)深化改革、练好内功,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谋划实施新一轮全面深化财政改革。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向基层扎根,考核评比力争保持在全省领先方阵。研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继续开展好支农资金提质增效行动,在县区自查、互查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抽查核查,确保支农资金投向精准、支出高效、管理规范、监督有力。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系统功能拓展至更多模块,促进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一张网”协同。按照省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管理人选择、管理费提取、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制度,着力完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决策体系和监管机制。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和重点项目“双监控”试点,积极探索将绩效与预算深度融合的资金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以绩效促管理,向绩效要财力,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聚焦财经领域突出问题,积极参与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推动健全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
(七)以纪为镜、对标对表,持之以恒改进工作作风。用好党纪这面镜子,以党纪为标尺,校正行动坐标。准确吃透党规党纪关于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内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将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优良工作作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沉到基层一线解决困难问题,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连云港市财政局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海连中路99号 电话:0518—85521530、85521521(办公室)85521542(会计处)